【驚驚人】
這張照片是🐳哥哥先前參加阿嚕咪老師的生態導讀課時,被老師拍下的“驚驚人”經典照。OT宅媽原本以為哥哥已經克服害怕路旁植物,其實底子裡還是存在某種程度的害怕。
或許我跟宅爸基因裡存在不少的“害怕”成分,才導致兩隻小魚都是莫名的“驚驚人”吧~🤣。
回想🐳哥哥小時候害怕的東西有:掃地機器人、地上的葉子、路旁的盆栽、灌木叢、草地、汽球、裝潢的聲音、洗衣機的聲音、熱水器加熱時開水的聲音、手機訊息的聲音……。
🐳妹妹最近似乎也開始邁入驚驚人二代,之前害怕過小鳥叫、開門聲……這類她可能原先沒預期到的聲音,最近害怕的,竟然是…………樹!!!
今天晚餐後的散步,怕樹的妹妹又變成無尾熊討抱抱,先前走路數到20再抱抱的招式失效。而且,哭起來的感覺不單純是撒嬌不想走,而是真的害怕。
抱起妹妹止哭後,開始介紹起樹的名稱(還好小學種的樹木都還算常見😅),有好高的好高的椰子樹、有頭髮被剪成圓圓的榕樹、有大大葉子的橡膠樹,可以摸摸榕樹的氣根像爺爺鬍子……。
心情平穩不少,又引發起🐳妹妹好奇心,在進入開放的國小校園後,妹妹總算又能下來蹦蹦跑跑跳跳了~呼~😗。
孩子處理感覺訊息的能力不同,有些孩子對感覺刺激很敏感。一些對我們而言是“沒什麼`就那樣“”的感覺,對他們來說,就好像看到一隻超大蟑螂那般恐怖(因為OT宅媽怕蟑螂,所以拿蟑螂來比喻~😅)。
這類孩子容易感到焦慮害怕、顯得就不夠大方勇敢,此時如果大人又以此來揶揄或責難,孩子就會更退縮或否定自己,畢竟,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害怕,無法控制這樣的感覺。
對大人而言,因為不覺得害怕、因為忙碌,可能無法同理孩子的感受,往往不自覺就會脫口而出一些可能傷了孩子信心的話。
OT宅媽有小小心法建議:
👉如果當下無法同理,就描述情境。
例如:有風吹所以樹在搖、隔壁在洗衣服。
👉不否定孩子的情緒,也不要強化。
👉安全感之下漸進引導。
有時多放手一點,有時多抱一點。
👉增加與豐富經驗。
👉在孩子精神狀態最佳時給予挑戰。
👉陪伴孩子找出方法。
例如:換一條路走、摀住耳朵、快速通過。
👉深壓按摩穩定情緒。
👉適時尋求專業協助。
倘若孩子感覺敏感的狀況一直沒有改善,甚至已經干擾到作息或活動參與,建議就要找職能治療師做進一步感覺統合的評估喔!
#感覺敏感
#職能治療師